海南先賢讀書之風
位于文昌市東路鎮的“約亭”,原稱“邢(宥)丘(濬)餞別紀念亭”。 資料圖
重修后的??谑信实ご逦髦迺?。這里曾是唐氏的藏書之所。 特約記者 龍泉 攝
文\本刊特約撰稿 楊樹
海南自古孤懸海外,遠離中原,一度被稱為“荒蠻之地”。唐宋之后,島外文化逐漸融入,到明代時,海南已是人文蔚起,賢才輩出,被譽為“海外鄒魯”。從“蠻荒之地”到“海外鄒魯”,離不開冉冉吹來的讀書之“風”。
家世傳承
明清時期的海南先賢,不少出生于書香世家,少年時期就喜歡讀書,而且大多自幼至老,手不釋卷。
明代文昌進士、丘濬的至交邢宥受到嚴格家教的影響,自小就喜歡讀書。邢宥在外任官多年后,于成化六年(1470年)正式辭官回到文昌。晚年,邢宥在故鄉東昆港北湄的山丘上蓋了一間“湄丘草亭”,在此讀書、寫作,雖然年老,但手不釋卷,從此“足跡未嘗至城市”,潛心讀書,用心寫作,后有《湄丘集》十卷傳世。
王佐為“海南四大才子”之一,他畢生的嗜好就是讀書,每遇出行,其他物品不多,但會攜帶許多書籍。正德《瓊臺志》記載:“佐性雅淡,惟耽書史,自少至老手未嘗一日釋卷,雖昏眊,猶使家人讀而聽之?!蓖砟?,王佐的眼睛已經看不清,還讓家人讀書給他聽。
王佐一生博覽群書,因而博學多識,明代瓊州府提督副使胡榮稱其“詩詞溫厚和平,文氣光明正大,當比擬唐宋諸大家”。因為有淵博的知識,所以他編寫了海南史志的重要之作《瓊臺外紀》,可惜已經失傳。
海瑞父親早逝,母親謝氏就對他嚴加管教,少年時已能誦讀《孝經》《大學》《中庸》這些經典書籍。
曾對顏是晚清舉人,少年時就顯露出過人的天賦。民國《瓊山縣志》有載,曾對顏“九歲四書五經讀畢”。另一位晚清舉人馮驥聲,自幼嗜讀,民國《瓊山縣志》有載:“(馮驥聲)少年時期就喜好徐、庾、王、楊之文,李、杜、蘇、陸之詩,出名也較早?!?/p>
馮銀生于明代,是海南歷史上有名的女詩人,在古代,女人讀書頗為不易,但馮銀卻做到了他人所不能。正德《瓊臺志》有載:“(馮銀)博通經史,詩文信口而成,有古幽閑淑女之風?!瘪T銀自幼就在父親引導下讀書,開始讀《詩》《禮》,長大之后更是“博通經史”,王佐在《雞肋集》如此記載∶“銀在襁褓中,僅能言,父教以詩書,即成誦。稍長,博通經史,尤隱約深厚?!?/p>
風氣傳承
瓊山攀丹村唐家曾名震一時,人稱“海外無雙唐氏,天南第一攀丹”。唐家始祖唐震攜長子遷來攀丹村時,帶來數萬卷書籍,隨后唐家在瓊山東廂建攀丹義學堂,后來又改建養優書院、西洲書院。
攀丹村唐氏歷代共有九個進士,讀書風氣在唐家一代代傳承,而丘濬、海瑞、王佐等人,莫不受到唐家讀書之風的影響。馮銀嫁入攀丹唐家,她自幼愛讀書,一得閑暇就讀書,同時也帶著唐家子弟讀書,讓子弟傳承讀書之風。正德《瓊臺志》有載:“暇則與子觀書,則有余樂矣?!瘪T銀嚴格要求子弟讀書,稱“不可斷讀書種子”。
許子偉與丘濬、海瑞同在“朱橘里”(今金花村)出生,人稱“一里三賢”。明代海南,人文蔚起,賢才輩出,形成了良好的讀書風氣,少年時期,受到同鄉丘濬、海瑞的影響,許子偉開始孜孜不倦博覽群書,常去“藏書石室”,通讀其中的典籍。據民國《瓊山縣志》記載,許子偉“居恒讀書,披覽不倦”。
藏書傳承
南宋淳祐年間,攀丹唐家攜藏書數萬卷始建“唐子藏書樓”,是古代海南有史可考的第一個藏書場所,傳到明代正德年間,唐家后代、進士唐胄棄官返鄉后又在此辦養優書院,諸多海南學子又能從其藏書室中讀書獲益?! ?/p>
明代初年,瓊山貢生陳文徽在瓊州城東得一高墩,后在此創建桐墩書院,并于山麓筑室藏書,命名為“桐墩書舍”。丘濬曾作《桐墩記》描述這里的讀書之風:“弦誦之聲,將由是洋洋乎四海之間,而旁洽洽遠邇耶?!薄 ?/p>
清末,舉人潘存在文昌鋪前倡建溪北書院,又購藏了許多書籍,設“經正樓”來藏書。為勉勵年輕人勤勉讀書,潘存撰寫堂聯:“學問無他,求益乎身心家國天下;載籍極博,折中于易書詩禮春秋?!薄 ?/p>
清代舉人、瓊臺書院著名掌教王承烈家有藏書五千冊,他的曾孫、清末民初學者王國憲得益于家中豐富的藏書,幼年時期就飽讀詩書,少年時就嶄露頭角,淵博的知識積累,讓王國憲成為了一代海南文化遺產搶救者,海南諸多遺留至今的古籍志書上,都能看到王國憲以編撰、整理的身份出現。祖傳的藏書,加上后期的收藏,最后王國憲的藏書已經近三萬卷,如今,在??趫D書館還能看到王國憲的藏書?! ?/p>
海南先賢博覽群書,邢宥、丘濬、海瑞、馮銀、王佐、許子偉、馮驥聲、曾對顏、潘存、王國憲等,都是發奮讀書的典范。